【心理健康】媽媽怕孩子染疫全天候精神繃緊 醫生:即使10分鐘也要有Me Time放鬆情緒
發布時間: 2022/03/21 17:14
最後更新: 2022/03/21 17:15
在疫情下,家長跟小朋友被迫長時間在家,雙方如何和平相處頓成了一門學問。家長同時還要兼顧在家工作、防疫措施等,壓力沉重。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(常務)陳國齡醫生建議,家長要不時留意自己心情和身體的變化,適時抒發和放鬆,以減低情緒困擾。
自農曆年後,疫情不斷升溫,學校變為網課,家長由以往每天數小時跟小朋友相處,演變成一整天的「困獸鬥」,雙方不時因學習、生活習慣等問題發生衝突。若不幸家中有人確診,父母更要防止傳染其他家人而疲於奔命,終令不少人直呼就快「壓力爆煲」。
身體發出壓力警示
壓力不會一下子令人情緒崩潰,是有一個累積的過程,陳國齡醫生指這可從情緒、思維、身體反應等3方面來檢視情緒受壓程度。「當事人感到好低落,不知為何經常想哭,焦慮不安,整個人完全放鬆不了。」陳醫生指就像戴了灰色眼鏡看世界一樣,在看待事情方面,總不由自主地向最壞方向去想,產生負面想法。
不時聽說「周身唔聚財」,也會頭痛、肌肉繃緊、心跳、疲倦,亦會難以入睡,或是經常發噩夢等,陳醫生指這些全是身體對沉重壓力的反應。「有些人對疫情極為敏感,當聽到電視報新聞就會不自覺地全身繃緊,或是發現小朋友沒有戴好口罩,便會控制不了破口大罵。」
高危一族要留意
陳醫生認為在現刻的嚴峻疫情下,衍生出以往很少面對的抉擇和困擾,如很多人怕受感染,也怕感染後的家人安置問題;猶豫老人家和小朋友應否打疫苗,在害怕重症和副作用中掙扎。另又見超級市場的貨品被搶光,連基本生活需要都被打亂,或是擔心政府推出新防疫措施等,總之衣食住行各方面均令人憂心。
即使抽離現時狀況,陳醫生指某些人對將來、向前看同樣充滿隱憂,如小朋友上課、工作、經濟等問題,無形中產生諸多壓力來源。特別是完美主義者、焦慮緊張型性格者均是「壓力爆煲」的高危一族。「他們會經常覺得做得不足夠,如入屋後衣服沒噴消毒、鞋沒有踩在1比99的消毒地毯之上等,當發現那個環節做少了便會很緊張,甚至憤怒。」
另外,有6歲以下幼兒的家長也是高危人士,他們擔心小朋友有沒有戴好口罩、洗手、出街時不要亂摸等,以上種種的難以控制和處理,也有可能令他們情緒波動較大。
在家隔離的情況也是加劇父母壓力的主因之一,當有人不幸感染後,他們會想盡辦法去避免家人受感染,如此極度緊張的狀態至少維持7天。「有位媽媽說小朋友幸運地沒受感染,但她說自己就快癲,因24小時全處於極度繃緊的狀態,無時無刻都在擔心,就如去洗手間也要思前想後,當成功偷偷地去到洗手間都要感到慶幸。」
陳醫生亦見有媽媽在受感染後情緒深受困擾,因她將自己隔離在房間內,小朋友卻在門外「扭計」大哭,門外的老公束手無策,混亂情況持續卻無法解決。
尋找Me Time放鬆自己
陳醫生直言面對種種考驗,要做到真正紓解情緒是不容易。「無論精神或情緒上,先照顧好自己,也要愛惜自己。當自己情況良好,才有能力去照顧他人。」
他說要學會為自己尋找Me Time,營造放鬆和休息的時間。「做自己喜歡的事,如煲劇等,過程要樂在其中,即使在煮飯前,也可給自己10分鐘的完全休息時間,轉移焦點令自己放鬆。另亦可從人際關係方面尋求支援,有些人的放鬆是需要找人傾訴,即使未必能夠解決問題,但講出來後會舒服些,有種尋到同路人的感覺。」陳醫生指有些難以放鬆的人,可學習呼吸法、靜觀等方式來協助,讓腦袋停一停,不要圍着某些事情而不停地鑽牛角尖。
若對情緒壓力狀況置之不理,陳醫生指長此下去,很有可能演變成臨床精神病。如早前在社交媒體流傳有一女士突然在地鐵上做瑜伽,或是某男人聽到有人在地鐵咳,便激動上前打人之影片。「當某人突然做出跟平時性格不合,或跟當時的社交環境不合的行為時,其情緒壓力很有可能已經到了臨界點。」陳醫生以橡皮筋作比喻,當拉扯到了極致便會有劇烈的反彈,若情緒處於極度繃緊的狀態,達致臨界點時便會發洩出來。
事實上這些發洩行為,對情緒狀況並無幫助。「事後發現這些行為完全不恰當,感到很後悔,責怪自己,再次陷於負面情緒之中。」陳醫生強調在精神壓力方面要早認知、早介入,及早察覺自己問題,避免情緒問題惡化下去。(陳國齡醫生亦跟瑪利灣學校林泳施校長在YouTube的Principal Amy Lam上製作短片,分享家長情緒管理的心得和貼士。)
記者:劉妙賢